张文才:世界经济转向“三高一低”后的应对措施

9月24日,由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举办的“2022秋季峰会——寻找不确定性下的确定性”在京成功召开。峰会以今年以来全球局势动荡,黑天鹅事件不断,地缘冲突,新冠病毒变异,气候异常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为背景,邀请政府部门与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金融行业领袖及专家学者就当前国计民生、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等热点议题发表真知灼见。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张文才出席峰会作主旨演讲。

张文才认为,全球经济、金融、政治格局正加速重构,世界经济正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长期“三低一高”(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高债务),转向“三高一低”(高利率、高通胀、高债务、低增长)。张文才指出,全球经济“滞胀”特征愈发明显,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全球供需结构性失衡趋于频繁;二是激进加息对平抑高通胀作用有限;三是保护主义对产业布局影响更为突出;四是金融动荡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张文才认为,面对全球变局,各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应加强务实合作,包括政策性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聚焦关键领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保障;第二,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第三,强化科技赋能,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效;第四,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金融风控防火墙;第五,坚持互利共赢,加强多、双边国际金融合作。

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2秋季峰会”上的演讲
张 文 才

我围绕宏观形势、可持续发展与投资机会的话题,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思考和看法。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一次危机都伴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在新冠疫情反复跌宕、乌克兰危机持久化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全球经济、金融、政治格局加速重构,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长期“三低一高”(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高债务),转向“三高一低”(低增长、高利率、高通胀、高债务),“滞胀”特征愈发明显。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风险挑战更为严峻,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全球供需结构性失衡趋于频繁。全球供需失衡,“旧疾”未愈又添“新病”。供给方面,新冠疫情造成的供给冲击尚未完全消退,地缘政治冲突又带来新的供给问题。部分能源、原材料、农产品、核心零部件的全球供给受到极大冲击,运力供应紧张和港口拥堵频现,产业链供应链持续脆弱。需求方面,受益于大规模刺激政策,主要经济体需求一度恢复较快,但供给恢复不断受到超预期因素扰动,导致形成更大的供需失衡。由于供给响应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有所下降,供需错配趋于频发。供需再次回归平衡更为艰难,即使实现供需再平衡,大概率也将是低位再平衡。从产业角度看,供需频繁严重失衡将成为产业深度调整的催化剂,能源等领域的转型步伐可能加快。
二是激进加息对平抑高通胀作用有限。本轮通胀攀升逆转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低通胀走势,美欧通胀分别创40年来和有统计以来新高,其他国家也普遍面临粮食或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面对高通胀,主要经济体激进加息态度坚决,但对抑制主要由供给因素引起的通胀可能收效甚微,重回低通胀时代难度较大。目前,美国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环比负增长,发生实质性衰退的风险大幅上升,欧洲经济出现衰退的概率更高,以经济衰退为代价实现控制通胀的可能性增加。如果主要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将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外溢影响。从长期看,扭转通胀飙升除依靠宏观政策调控,还需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等因素发挥作用。
三是保护主义对产业布局影响更为突出。近年来,国际上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持续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担任更加重要的角色,给予重点产业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税收优惠。为维持或增强对特定产业的主导权,多国持续收紧投资审查制度,频频采取贸易制裁、出口管制、技术封锁等手段。政府干预将不可避免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转的成本增加、效率降低,这一定程度上与成本效率最优的市场原则背道而驰。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投资与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临重大演变和重构。更易于被主导和把控的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将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择,而基于全球范围贸易协调的WTO机制将继续弱化,全球经贸治理体系趋于碎片化。
四是金融动荡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受地缘政治错综演变、主要经济体央行加息预期不断变化等因素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加剧震荡。全球主要股市深度下挫,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美债长短期收益率多次倒挂,扰乱了正常市场定价秩序。美元指数已创下20年来新高,欧元兑美元跌破平价,日元兑美元24年来首次跌破140,土耳其、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更是“自由落体式”贬值,更多“黑天鹅”事件可能被引爆。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融资环境收紧,很多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经济体深受影响,面临货币贬值、融资成本上升、国际收支恶化、债务负担加重等多重困难。叠加能源和粮食危机,部分国家贫困人口激增,社会动荡加剧。
面对全球宏观变局,各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应加强务实合作,增进沟通协调,携手应对挑战,助力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当下的困境,包括政策性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聚焦关键领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保障。金融对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当务之急是引导更多货币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从而缓解部分领域的供需矛盾。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小微企业等领域都存在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需要提供精准、适度的金融支持。例如,一些国家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资金缺口较大,成为限制其深度融入国际合作的瓶颈。又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仍存在堵点和断点,其稳定畅通和优化升级也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为弥补关键领域的投融资缺口,可积极拓宽多元化资金来源,发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合力,为市场主体量身定制专业化金融解决方案,用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之花。
第二,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一方面,需要将ESG贯穿于金融服务全流程,对融资项目的环境社会风险进行审慎评估、严格把关。同时,也离不开项目参与企业遵守环保要求,自觉主动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运用,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方式,为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绿色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推动经济绿色化转型和发展。
第三,强化科技赋能引领,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当前,全球数字科技迅猛发展,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业需要与业界共同探索,在保证安全、可靠、合规的前提下,尽快提高金融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进一步丰富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提高展业、风控、服务水平,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精准度、可得性和覆盖面。
第四,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金融风控防火墙。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对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在积极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将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目前,金融脆弱性风险加剧,在资本逐利的推波助澜下,金融风险处于易发多发期。这要求金融业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预案,提升风控能力,严防过度投机,避免风险传染,既警惕“黑天鹅”飞起、也防范“灰犀牛”奔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推动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五,坚持互利共赢,加强多双边国际金融合作。为推动国际经济复苏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金融业不仅需要与各国政府、企业以及国际组织加强协作,金融机构之间也要不断深化合作。
为此,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标准与规则的制定,推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加大区域和国别层面的项目融资力度,包括共同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要加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推动知识、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共享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28年以来,始终致力于支持对外经贸投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目前,我行已形成涵盖信贷、贸易金融、金融市场、股权投资、咨询顾问等业务的多层次服务体系,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上具有独特的金融功能。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充分发挥逆周期跨周期调节作用,为实体经济“雪中送炭”,着力支持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以及中小微企业发展,为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贡献了力量。
当前,我行正积极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促进有效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进出口银行愿与各方携手努力,不断扩大交流合作,加强经验分享,激发经贸合作潜力,为各国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为世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创建时间:2022-09-29
首页    新闻    观点动态    张文才:世界经济转向“三高一低”后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