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F2022 秋季峰会 | 寻找不确定性下的确定性
9月24日,由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 举办的“2022秋季峰会——寻找不确定性下的确定性”在京成功召开。峰会以今年以来全球局势动荡,黑天鹅事件不断,地缘冲突,新冠病毒变异,气候异常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为背景,邀请政府部门与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金融行业领袖及专家学者就当前国计民生、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等热点议题发表真知灼见。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出席峰会并致辞。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毕井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正部长级)宁吉喆出席峰会并作主旨演讲。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中国财政部原部长 楼继伟
楼继伟在致辞中表示,全球化能够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使得各国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为各国人民带来了商品和服务选择上的“多样化”福利。楼继伟表示,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融入和推进全球化。谈及金融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楼继伟认为,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正不断加快,近年来资本市场、银行保险业、证券业、资管行业等领域的开放措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落地。此外,楼继伟对推动我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对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市场体制机制建设、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最后,楼继伟提出,中国将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道路上不断奋进,愿与世界各国携手一道,为经济全球化的回归凝聚更多共识。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 苗圩
苗圩首先回顾分析了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当前状况: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地位更加凸显,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二是近10年来中国的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被不断巩固,中美贸易逆差并未因美国发起贸易战而降低;三是近3年来中国在吸收外资方面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连升,外资并没有离开中国,更没有与中国“脱钩”。基于以上分析,苗圩就应对当前所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维护和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疫后复苏;二是研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助力全球制造业的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三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布局有序调整,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四是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投资规则,携手推动解决全球性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 毕井泉
毕井泉以“加快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为题,深入剖析我国目前城市发展建设存在的根本问题。毕井泉认为,地下管网建设和运营的水平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市的相关建设仍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管网破损严重;二是水体重度污染;三是排水不畅所导致的城市内涝安全隐患;四是重复开挖建设浪费公共资源。毕井泉认为,加快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可助力实现污水排放达标,从源头解决水体污染问题;第二,避免排水不畅造成的城市内涝,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三,提振钢材水泥需求,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关于如何改善城市地下管网现状,毕井泉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在电力、供水、污水处理费、供热、供气、电信价格之外加收地下管网建设基金;二是改革城市地下管网管理体制;三是加快地下管网立法;四是制定管网建设规划;五是高度重视广大农村污水处理问题;六是在施行上述措施的同时安排好低收入群众的生活。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正部长级) 宁吉喆
宁吉喆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呈恢复态势,形势稳中向好,确定性较强。但疫情尚未完全结束,粮食、能源等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美国等主要经济体正徘徊在衰退边缘,未来全球经济是否将陷入长期滞胀,产业链、供应链能否尽快恢复等问题仍存在不确定性。为应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宁吉喆指出,稳经济大盘仍需加力。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保就业、保收入、保需求、保消费;二是保持不同企业规模和不同产业链归属的企业间均衡发展;三是继续稳外资、稳外贸,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提振市场预期,增强稳定性和确定性。为达成上述目标,宁吉喆建议:第一,坚持改革开放,夯实经济增长的根基;第二,加大政策力度,实施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第三,落实好前期制定的各项政策,精心呵护市场主体,引导市场环境正向发展;第四,进一步落实好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推进国际双边、多边合作和区域间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全体大会
全球经济复苏的路径、挑战与不确定性
在全体大会环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新开发银行行长Marcos Troyjo,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中投公司总经理居伟民,中国欧盟商会主席Jörg Wuttke,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官林昭杰,东方汇理资产管理首席执行官Valérie Baudson出席全体大会并作主旨演讲。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 金立群
金立群指出,2022年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出疫情阴影,反而新增了许多新的挑战。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威胁全球粮食和能源安全;全球供应链中仍有很多瓶颈没有解决;各国刺激经济复苏的缓冲工具已基本用尽。全球经济正进入低增长、高通胀、高利率的环境,未来还将进一步放缓甚至进入衰退。对于全球经济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金立群认为,当前最大的风险是全球经济体各自为政。为使全球经济尽快回归正常轨道,金立群建议:首先,必须制定跨国解决方案,加强全球合作;其次,应避免陷入短视的陷阱,坚持长期主义,加大对未来关键领域的投资;最后,各国应坚持稳健的监管和宏观调控措施,支持经济尽快复苏。
新开发银行行长 Marcos Troyjo
Marcos Troyjo表示,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高通胀国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复苏、潜在脱钩、地缘政治和极端天气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带来了巨大风险,但危中有机,新兴经济体将在全球GDP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份额。Marcos Troyjo指出,未来的制造中心、研究中心都会发生迁移,新兴市场可以在这个创新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开发银行将在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融资方面发挥促进作用,帮助财政空间受限的国家找到新经济增长解决方案,并将进一步扩大新开发银行成员范围,提升成员间互助,与新兴经济体携手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 陈文辉
陈文辉指出,虽然扰动全球的极端事件频发,但其本质是必然会发生的“灰犀牛”事件。投资机构应着眼长远,多一些耐心和定力,从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入手,把握长期趋势并积极布局以获取超额收益。陈文辉认为,以下四个领域具备长期收益机会:一是可持续投资;二是数字化和“双碳”;三是“银发经济”;四是个性化新消费。为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陈文辉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大力鼓励创新,创新是保障不确定性向确定性演变的根本举措;二是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通过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三是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建设和对外开放,市场化是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应对不确定性的利器,继续加大开放力度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投公司总经理 居伟民
居伟民认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经济形势和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脆弱,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上升。为应对不确定性和重大变革,居伟民建议:一是财富管理机构应坚持长期投资理念,承受短期市场波动,把握长期趋势,努力追求更高的长期投资回报;二是优化资产配置结构,重视私募股权和实物资产等为主的另类资产;三是抓住新兴领域主题投资机遇,如科技、医疗、新材料、新基建等领域,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四是积极关注可持续投资,将可持续投资理念付诸行动,量身定制和创新可持续投资标准和策略,引领可持续投资实践。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 Jörg Wuttke
Jörg Wuttke表示,在黑天鹅事件漫天飞舞的当下,应始终保持对未来的乐观。Jörg Wuttke分别从贸易、投资、碳中和及全球极化四个方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指出中国与欧洲最近表现出的短期经贸波动不会影响这对全球最大贸易伙伴的长远关系,拥有庞大市场的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Jörg Wuttke认为,无论是汽车、化工等传统领域,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等新兴领域,欧洲与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共同利益,中、欧应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最后,Jörg Wuttke期盼中国继续加大开放力度,欧洲各界愿意同中国一道,促进双边关系高质量发展。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官 林昭杰
林昭杰认为,投资环境正在经历转型,我们正处于脱离旧状态、进入新状态的过程中。在这一背景下,通胀机制的改变、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新的能源形势三个主要转型趋势值得投资者关注。林昭杰通过分析指出,过去40年价格稳定的局面正受到威胁,通胀的过程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未来的通胀率可能会更高。此外,地缘政治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和平红利已经消失,企业和消费者最终会为此承担更多成本。林昭杰指出,能源转型迫在眉睫,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未来碳的价格将不得不提高。对投资者的影响方面,林昭杰认为,利率持续下降对资产估值的提振很可能已经成为过去,实物资产也无法免受实际利率上升的影响,为应对种种挑战和不确定性,需继续致力于投资组合多样化,着眼长远,并做好准备而不是过分依赖预测。林昭杰特别强调,协同努力的基础是信任,信任是投资也是市场正常运转的基础。
东方汇理资产管理首席执行官 Valérie Baudson
Valérie Baudson分别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维度分析了全球经济态势。Valérie Baudson认为,短期内会出现市场波动以及经济衰退风险,各国经济预期都变得更悲观,美欧均面临高通胀问题,各自央行为了对抗通胀正持续收紧货币政策,而这终将导致需求与增长放缓。此外,地缘局势、能源危机、经济放缓和衰退风险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此情境下,投资者必须根据精确的财务数据以及对风险敞口的积极管理,谨慎处理资本的全球配置问题。中长期,市场趋势将仍有利于投资者和资产管理行业,资本普遍看好亚洲和中国的投资潜力。Valérie Baudson认为,应对能源转型的融资挑战至关重要,而这需要各方参与者的一致配合——国家必须制定公共政策和连贯的法规,企业必须设计过渡所需的技术解决方案并为其制定计划,金融系统必须通过分配资本来支持公司发展。
下午环节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组委会总干事、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 李剑阁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组委会总干事、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为峰会下午环节致辞。
李剑阁在致辞中指出,当世界经济这艘大船航行于不确定性的汪洋大海之中,应努力寻找确定性方向,只有推行全球化、改善全球治理才能使令世界重回确定性的环境。李剑阁认为,长期来看,短期市场波动与发展中所遇到的曲折在所难免,和平、安定、包容与发展仍是人类社会的主题。扩大开放是实现中国资本市场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目标的强大推动力,也是进一步提升中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之举。李剑阁表示,中国将在未来构建更为高效透明的金融制度,为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展业提供制度性保障。李剑阁就应对当前内外部环境变化,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提高风险定价水平;二是提升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的能力,将发展绿色金融提升到战略高度,带动社会投融资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随后,峰会以高峰论坛形式,围绕“宏观形势、可持续发展与投资机会”、“当前形势下资产管理行业的挑战与发展前景”以及“拥抱ESG蓝海:国际经验与未来发展”三个主题,邀请海内外行业领袖进行深入交流。
第一场高峰论坛聚焦“宏观形势、可持续发展与投资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张文才,威灵顿投资管理副主席Scott Geary,贝莱德全球首席投资策略师李薇,瑞信环球首席投资总监Michael Strobaek在论坛上发言。本场高峰论坛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娴主持。
张宇燕指出,今年以来,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联储、欧央行采取了非常严厉的紧缩政策,以期遏制通胀高企。张宇燕认为,全球劳动力市场总体而言存在较大调整空间,空缺岗位是求职者数量的两倍,经济虽然可能衰退但未必十分严重,而更大的不确定性来源于流动性紧缩带来的外溢效应。此外,张宇燕认为,全球治理需要集体行动,但集体行动十分艰难,存在诸如搭便车、成本收益分摊等问题。张宇燕提出,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需要全球齐心协力,妥善管控分歧。
张文才认为,全球经济、金融、政治格局正加速重构,世界经济正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长期“三低一高”(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高债务),转向“三高一低”(高利率、高通胀、高债务、低增长)。张文才指出,全球经济“滞胀”特征愈发明显,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全球供需结构性失衡趋于频繁;二是激进加息对平抑高通胀作用有限;三是保护主义对产业布局影响更为突出;四是金融动荡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美元指数已创下20年来新高,欧元兑美元跌破平价,日元兑美元24年来首次跌破140,土耳其、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更是“自由落体式”贬值。张文才认为,面对全球变局,各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应加强务实合作,包括政策性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聚焦关键领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保障;第二,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第三,强化科技赋能,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效;第四,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金融风控防火墙;第五,坚持互利共赢,加强多、双边国际金融合作。
Scott Geary以全球结构性通胀的成因进行分析后指出:首先,由于生产商将股东回报的优先级置于销量增长之上,大宗商品供应在历经十余年的投资不足之后发展受限;其次,随着企业努力提升供应链抵御气候、地缘政治和如疫情等其他外生风险的能力,在岸外包加速发展;第三,预计财政支出将出现结构性增长,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第四,美国、欧洲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会导致劳动力供应紧张,从而引发工资通胀;最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将导致价值数万亿美元的需求集中在已经供应受限的经济领域,尤其是大宗商品领域。Scott Geary认为,当前市场中短期主义大行其道,无论未来周期性波动如何,去全球化、科技和可持续性都是决定未来十年赢家和输家的结构性趋势。
李薇认为,全球经济已走出过去40年的“大缓和”时期。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大的宏观经济及市场波动性,更高的风险溢价以及对投资组合更频繁的调整。在可持续发展投资方面,我们能预见这条道路上的种种挑战,虽然长期的气候转型还未完全体现在市场价格上,但这也正代表了巨大的机遇。
Michael Strobaek指出,2022年以来,经济秩序遭遇重新洗牌,地缘政治秩序正被迅速改变。过去3年,全球经济刚刚获得一定的复苏,但如今却又面临巨大的滞胀威胁。控制不断上升的通胀指数已成为各国央行的首要目标,甚至一些主要经济体已将其看做一个政治问题。Michael Strobaek认为,当前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大过渡期,很多流动性较强的资产类别明显承压,可持续性相关的投资标的应受重视,可持续性投资将是长期趋势。在能源安全方面,由于乌克兰危机,能源价格持续飙升,这种变化也可以被认为是未来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催化剂。Michael Strobaek建议,资管机构需要进行资产的多样化,将投资组合向ESG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倾斜,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二场高峰论坛聚焦“当前形势下资产管理行业的挑战与发展前景”,申万宏源证券董事长刘健,易方达基金董事长詹余引,法国巴黎资产管理全球客户管理部主管Steven Billiet,瑞银资产管理亚太区主管兼中国在岸业务主管殷雷,安本集团亚太区行政总裁René Buehlmann,罗素投资亚太区总裁Jodie Hampshire在论坛上发言。本场高峰论坛由中银协理财专委会常委、农银理财监事长杨柳主持。
刘健认为,今年以来,受地缘冲突、疫情反复以及高通胀下货币紧缩政策影响,全球商品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及衍生品市场都呈现剧烈波动。在此背景下,资管行业发展环境出现三大显著变化:一是全球货币政策环境从极度宽松走向逐步收缩;二是国内资管行业从局部开放走向全面制度性开放;三是资管行业竞争从一家独大走向多元机构差异化发展。为应对新变局,刘健指出,资管行业要主动拥抱三大趋势:第一,拥抱资本市场系统性改革所带来的新机遇;第二,拥抱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带来的新机遇;第三,拥抱基础工具日益丰富带来的全球资产配置新机遇。
詹余引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现状、资产管理行业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展望三方面进行分享。为应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当前所面临的挑战,詹余引认为:第一,树立长期投资资金理念,重视养老投资体系建设,加大长期资金进入资管行业,资管行业发展生态转型是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第二,加强全球投研、资产配置、协同服务等建设,通过分散化、多元化产品供给,提升配置效率以满足不同客群对全球投资服务的需求;第三,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解决方案体系,将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融合,对接长尾客户需求;第四,践行责任投资,中国市场具备充足的责任投资发展机会。
Steven Billiet认为,资产和财富管理行业近年来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享受着财富管理规模的巨大增长,但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未来投资趋势将会为投资机构提供与客户共同成长的独特机会。宏观投资机会方面,Steven Billiet认为全球通胀、持续的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所带来的挑战让货币政策制定者难以招架,对于投资者而言,市场波动是一个主要担忧,但在例如ESG解决方案方面存在投资机会。关于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方面,Steven Billiet认为,随着乌克兰危机的持续,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投资成为新的潜在增长方向。在亚洲投资潜力方面,Steven Billiet认为,该地区依靠巨大的人口增量、充足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以及“碳中和”市场,具备长期收益潜力。关于资管机构的未来转型,Steven Billiet认为,资产管理公司需要提供与众不同的价值,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
殷雷指出,过去十年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已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资管市场。在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资管行业面临的挑战:首先,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通胀开始抬头且可能愈演愈烈;其次,贸易摩擦、疫情冲击,导致全球产业链重新配置,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意识形态的对立不断冲击着本已脆弱的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不断升级使得全球经济存在割裂风险;此外,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可能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紧缩的货币政策。殷雷强调,挑战往往与机遇共生:第一,考虑金融市场当前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投资者对能带来绝对收益的另类投资需求持续走高;第二,随着银行逐渐收紧信贷等业务,部分企业,尤其是房地产板块,开始面临债务压力,有较大潜在价值的不良资产正成为新的价值洼地;第三,资本市场更加关注ESG投资和企业绿色发展转型;第四,中国市场依然是全球最大也是最吸引人的资产管理市场。
René Buehlmann认为,2022年的全球经济步履维艰,但应时刻把握影响资产管理行业的大趋势。René Buehlmann指出,对于全球的监管部门和投资者而言,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充分重视ESG领域的相关议题。在ESG投资方面,资产管理行业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当多国监管机构努力提高ESG标准并推动可持续发展之时,资产管理机构可以通过负责任的投资分配,帮助世界向低碳社会转型。为实现ESG投资目标,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第一,投资于有助于改变世界的转型先锋及气候解决方案领域标的;第二,积极与被投标的和贷款银行沟通,以推动ESG相关的积极变革;第三,投资机构需要增加对可持续课题的研究投入;第四,培养ESG人才,为资产拥有者和客户提供信息教育平台。
Jodie Hampshire认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正面临一定的挑战,例如由通胀和供应链中断造成的全球经济困境,在疫情、股市波动和经济衰退风险增加的背景下,继续加剧了全球投资者的财务不安,而财务安全在养老金体系中尤为重要。面对巨大的养老金缺口,许多国家都专注于建立充分的退休保障制度,例如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以应对中国日益老龄化的人口结构。此外,Jodie Hampshire指出未来的三个投资趋势:一是外包解决方案(OCIO);二是私募市场发展壮大;三是ESG投资。Jodie Hampshire认为,在解决客户面临的微观和宏观挑战方面,科技所发挥的作用正日渐重要,下一个十年,科技将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其潜在的社会效益将超越资产管理行业迄今所能达到的量级。
第三场高峰论坛以“拥抱ESG蓝海:国际经验与未来发展”为题,中银国际控股董事长刘敏,CFA协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Nick Pollard,法盛投资管理可持续投资业务全球主管Nathalie Wallace,景顺集团ESG全球总监Cathrine De Coninck-Lopez,安联投资全球可持续和影响力投资总监Matt Christensen,荷宝投资固定收益与可持续性首席投资官Victor Verberk在论坛上发言。本场高峰论坛由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特邀研究员范华主持。
刘敏从香港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情况出发,对未来行业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分享了香港资本市场在ESG实践方面的经验。刘敏指出,香港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呈现了一定结构化特征。产品类型方面,公募基金占比最高达37%;投资区域方面,中国内陆投资比重上升较快,与第一名香港本地差距明显缩小;投资品种方面,权益类资产依然保持绝对优势,占比49%;投资者来源方面,52%来自于非香港投资者,其中内地投资者占比从14%上升到16%,可以看出香港和内地联系是越发紧密;业务类型方面,家族信托业务异军突起,较2018年底,家族办公室比例上升了7个百分点。另外,近年来内地背景机构在港资管业务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占比仍有限。刘敏认为,香港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面临充分的发展机遇:一是资金来源方面,内地财富有巨大增长潜力,在“房住不炒”政策指引下,资产配置呈现更加全球化与多元化;二是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心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并稳健发展;三是中概股回归及资本市场间互联互通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得投资标的更加多样。
Nick Pollard从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等方面介绍了ESG投资实践相关的经验,并明确表示全球金融行业应坚决抵制“洗绿”行为。Nick Pollard指出,“洗绿”行为损害了投资者保护和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而ESG投资可以降低长期风险,从而获得更高的长期回报。全球ESG投资规模正不断扩大,预计到2025年,ESG总资产将达53万亿美元,占市场资产管理规模的1/3以上。Nick Pollard指出,在ESG投资理念的要求下,多样性和包容性将越来越重要。随着气候变化风险的不断增长,投资者越来越青睐那些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企业,可持续理念的要求也提升了金融业的工作增加值。另外,疫情让社会更加关注性别平等以及薪酬平等,符合这一要求的企业也更能获得ESG投资者的青睐。信息披露方面,Nick Pollard提出应重视ESG信息的数据质量和可比性。2021年,CFA协会发布了首个自愿的投资产品ESG披露标准,旨在提高ESG披露方面的透明度和一致性。
Nathalie Wallace分享了对能源领域投资风险的观点,对ESG行业整体趋势的判断,并表示对亚洲投资者希望增加ESG相关投资感到振奋。Nathalie Wallace指出,乌克兰危机引发了全球对能源领域风险的重视。俄罗斯天然气占欧盟天然气进口量的38%,事实上,全球90%的国家是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乌克兰危机不仅严重破坏了天然气市场,也加速了各国对过度依赖传统能源的担忧。为此,各国政府也将更加重视建设具有短供应链且独立的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氢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大型电气化项目在内的绿色投资,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韧可靠的保障。Nathalie Wallace认为,在能源领域之外,资源效率、气候适应力和生态系统保护将成为投资行为的指挥棒。例如,美国政府宣布了新的一揽子计划,旨在加强绿色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欧盟的7,500亿欧元复苏计划中有30%旨在应对气候变化。随着基金经理“可持续金融”披露要求的出台,以及政府对绿色分类法的实施,那些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投资项目将更富吸引力。此外,Nathalie Wallace指出,欧洲、美国和亚洲的客户对可持续投资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这对发展可持续经济大有裨益。
Cathrine De Coninck-Lopez详细探讨了全球监管趋势、净零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趋势,并分享了景顺集团在ESG投资方面的经验。全球监管趋势方面,随着全球ESG监管政策不断出台,极大提高了ESG信息披露率。净零碳排放和能源转型方面,目前已有137个国家和地区已承诺实现净零碳排放,占全球排放量的83%。与资产管理行业密切相关的是《净零碳排放资产管理计划》,目前有200多个签署方和近60万亿美元的资产支持该项计划,景顺集团也积极参与其中。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应关注气候变化,也要更加关注自然资本和生物多样性。企业越来越需要披露他们围绕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本的风险、目标和机会。目前全球投融资多聚焦于减缓气候变化,在气候适应方面尚有欠缺。
Matt Christensen阐述了对可持续投资驱动力和趋势的看法,并分享了安联在顺应可持续投资趋势方面的经验。Matt Christensen指出,可持续投资的高速增长主要有三大驱动力:一是政策法规的约束;二是社会舆论的要求;三是责任意识的觉醒。资产管理机构应该更全面地看待风险与机会,因此需要在投资决策流程中综合考虑包括ESG要素在内的各种非财务因素。Matt Christensen认为,未来可持续投资领域会出现四个重要趋势:一是各利益主体为实现净零碳排放而必须遵循的具体“路径”将受到更加严格的审视,机构需要确保净零路径的可信度;二是各种新规将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方式,投资者将需要更多资源处理大量数据,并且ESG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冲突;三是影响力投资会越来越受重视;四是“气候变化”以外的议题也会得到更多关注。
Victor Verberk分享了荷宝在ESG投资方面的实践。Victor Verberk认为,作为资产管理者,投资机构需要不断学习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关注监管政策,重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Victor Verberk提出,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混乱时代,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可持续投资将成为今后值得长期关注的领域。围绕可持续投资,未来将有以下四大趋势:第一,采取全面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危机已是必然;第二,对可持续投资领域的监管政策将趋严;第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对投资活动起到关键作用;第四,资管公司将纷纷在可持续投资方面锐意创新。Victor Verberk指出,所有不确定性中有一个贯穿全局的主题,那就是全球人口问题。人类应当携手并肩,共同应对当下的危机和动荡。不确定性之中蕴藏着更多选择和巨大潜力,与其瞻前顾后,不如起而行之。不要坐等东风到来,而应始终聚焦目标,泰然面对新政新规,不断提升认知、互学互鉴,如此才能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审慎地穿越当下被不确定性所萦绕的周期。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组委会副总干事、中国国债协会会长 孙晓霞
本次峰会由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秘书长刘喜元与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组委会副总干事、中国国债协会会长孙晓霞主持。CFA协会对本次峰会给予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