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技术浪潮下金融边界演变及高质量发展
10月18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在上海市静安区顺利召开。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会上发表演讲。
尚福林表示,当前,金融科技化和科技金融化的进程加速,金融始终是科技革命的坚定拥护者,技术创新也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持续大量投入。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下,金融业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展,直接或间接金融活动的主体也将更加多元,金融消费行为呈现线上化、平台化、场景化的特点,金融产品和服务边界更加复杂。在提升金融效率和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应对新挑战:一是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二是坚守风险底线,匹配容错试错机制与潜在风险;三是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专业性和普惠性。

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展望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和金融两大关键词不可或缺。科技和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18%,金融业增加值约占GDP的8%。科技强国和金融强国也是我国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下面,结合论坛主题,就“技术浪潮下金融边界演变及高质量发展”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一、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重塑金融格局和服务模式
当前,金融科技化和科技金融化的进程加速。一方面,从技术对金融的影响看,金融始终是技术革命的坚定拥护者和推动者。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加速突破,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效率,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金融业充分利用新兴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服务和推动数字化转型,技术人员和资源投入前所未有。其中,人工智能是推动金融变革的重要技术,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金融业或将迎来根本性、颠覆性革新。另一方面,从金融对技术的支持看,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持续大量投入。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以来,金融业加大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科技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5%,比全部贷款增速高5.8个百分点;科技型企业平均获贷率为51.9%,比上年同期高2.3个百分点。从世界范围内看,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投资浪潮方兴未艾,未来五年人工智能总投资规模复合增长率超30%。金融与技术的双轮驱动、深入融合正加速重塑金融格局和服务模式。
二、技术浪潮下金融边界演变问题值得持续探究
在技术浪潮下,金融业将进一步呈现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趋势。金融业务或业态领域大大拓展,金融活动的主体更加多元,金融业务场景更加丰富,金融业的业务边界、机构边界、产品和服务边界也逐步从相对简单清晰向复杂模糊演变,这种边界演变可能是未来金融的常态,值得持续探究。具体而言:
一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新金融业态,金融业务的范围或进一步拓展。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带来金融业务或业态的拓展:造纸术和印刷术使得纸币取代金属货币,并由纸币衍生出票据、存单等金融业务形态;电报、电话等信息技术让金融开启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历程,为跨境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支撑。我国银行、保险、证券、基金、资管和支付等主要金融业态,也是伴随技术的变革和大规模应用,经调整、演化和积累而形成。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如火如荼。业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正迎来从技术突破到价值落地的关键拐点,新业态新业务模式将加速涌现。
二是技术推动金融供给方式和金融服务分工发生很大改变,直接或间接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更加多元。传统模式下,金融业务主要在金融机构范围内活动,金融机构的业务边界相对清晰。现代金融模式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物识别、云计算等各种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业务的各个流程,金融机构难以将技术全部内化,与外部第三方科技公司等的合作成为必然。金融产业链因技术因素的介入而深度重构,金融服务商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也发生较大变化,现代金融服务被分割切块,产品设计、风险管控、产品销售、数据存储、客户身份识别等业务分属不同单元,不同市场主体直接或间接参与金融服务分工。
三是公众的生活和金融消费行为呈现线上化、平台化、场景化的典型特点,金融产品和服务边界更加复杂。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加速了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逐渐改变了大众的金融消费行为和交易习惯,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与客户线上化的非金融生活场景关联。一站式服务和便捷化操作大大提高了客户在金融与非金融场景之间的切换效率,一般商品服务的消费支付行为可便捷链接到存款、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消费,金融与非金融的产品和服务相互嵌套和交叉,金融的边界更加模糊。此外,由于大量“衣食住行”等高频场景数据和金融行为数据大量在线上积累,通过数据画像和建模更易分析出客户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和风险偏好等,金融需求可精准触达,从数据处理者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转换仅“一步之遥”。
三、技术视角下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金融效率和质量,扩大金融覆盖面和深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优化的金融资源和服务,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谈几点想法。
一是坚持同类业务同等监管的原则,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技术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实现方式,但未改变金融风险的本质。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典型的涉众性和外溢性,金融风险的救助成本往往由全社会承担,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对金融持有高度审慎的监管态度。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金融法》。《金融法》的制定出台,有助于从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划定金融边界;以资金池和杠杆等本质特征进行金融业务的早发现、早认定、早监管。
二是坚守风险底线,辨证看待各类金融业务活动中的技术应用。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各类金融科技的广泛、迅速应用,金融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也使金融风险更具隐蔽性,并且传播迅速,要理性看待、大胆审慎应用新技术,新技术在金融的应用并不必然带来金融创新。针对大规模的技术应用,需要预先设计好容错试错机制,与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三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承载着服务社会、造福民生的初心使命。金融服务应始终践行金融为民,为金融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聚焦民生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堵点难点,强化客户需求洞察与画像分析,精准匹配各层级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专业性和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