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艳林:世界变革下的中国经济
10月18-19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在上海市静安区顺利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尹艳林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科技与产业创新成果显著,高技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展望“十五五”,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需把握以下几点: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设定适宜增长目标;坚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突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深层次改革,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对标国际高标准,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

很高兴应邀参加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今天的主题是“世界变革下的未来之路”,这个主题很重要,世界在变革,未来要发展。在世界变革中,中国如何发展?这是大家很关心的话题。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中国如何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很快有决策部署了。下面,我就“世界变革下的中国经济”,谈点想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经济的未来是和世界经济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些新趋势正在涌现,以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也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新兴产业加速壮大,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提高2.6个百分点。我国累计在研创新药达到4000余款,约占全球30%。中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在全球能源转型所需的尖端技术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也不会变。未来五年,我国完全有能力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十四五”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加上今年,整个“十四五”经济年增增速将在5%以上,这为经济下一步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超大规模市场、产业体系配套完整、大量人才等优势,“十五五”期间仍将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程。特别是,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以,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五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我个人认为,对“十五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有以下几点值得深刻把握:
首先,是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现在到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十年时间,下一个五年的发展非常关键。所以,今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会议明确,“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要取得这个“决定性进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根据当前国内外环境、需要和可能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速度目标设定为5%左右较为适宜,再考虑到价格总水平合理回升的要求,名义增长率设定为7%左右较为合适。这将向市场传递明确的政策定力,有利于增强企业投资信心与居民消费预期,为2035年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坚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保障。未来五年我国面临的宏观环境仍不乐观,特别是内需不足矛盾仍较突出,低通胀环境仍将持续。面对这种局面,“十五五”时期宏观政策方向,仍然是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要用好赤字、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加大财政支出强度。货币政策要把物价回升并稳定在合理水平作为重要目标,保持流动性充裕,更多发挥总量功能,真正起到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作用。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稳定楼市、提振股市,加快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和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三是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这将是未来五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压力明显增大,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与房地产和出口相关的传统产业面临市场收缩压力;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又面临“内卷式”竞争,且从规模上还难以弥补传统产业萎缩留下的空间,产业结构转型面临新旧不接问题。面对这种结构矛盾,中央强调,“十五五”产业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这种要求来看, “十五五”产业发展的方向,就是推进“产业、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围绕这三者来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现有产业缺什么技术就补什么技术、缺什么人才就补什么人才,新兴产业有什么技术优势就发展什么优势产业,未来产业有什么人才就主攻关什么技术,布局什么产业。所以,“十五五”规划将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
四是推进深层次改革。改革仍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300多项改革任务,并明确要求在2029年前完成。完成好《决定》部署的改革任务将是“十五五”期间改革的重点。从推进深层次改革来看,重点是,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力。落实好《民营经济促进法》 ,保护民企发展的积极性,稳定市场预期。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破行政垄断、优化营商环境。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
五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面对更趋复杂的外部形势,必须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稳住外贸基本盘。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快医疗、教育、文化、互联网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管理,切实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让更多跨国公司分享投资中国机遇,让更多外资企业安心在中国长期经营发展。
总之,我坚信,未来五年,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经济一定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不确定世界中最大的确定性、世界变革中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