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伟民:全球不确定性的演绎和应对
9月24日,由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举办的“2022秋季峰会——寻找不确定性下的确定性”在京成功召开。峰会以今年以来全球局势动荡,黑天鹅事件不断,地缘冲突,新冠病毒变异,气候异常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为背景,邀请政府部门与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金融行业领袖及专家学者就当前国计民生、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等热点议题发表真知灼见。中投公司总经理居伟民出席峰会作主旨演讲。
居伟民认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经济形势和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脆弱,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上升。为应对不确定性和重大变革,居伟民建议:一是财富管理机构应坚持长期投资理念,承受短期市场波动,把握长期趋势,努力追求更高的长期投资回报;二是优化资产配置结构,重视私募股权和实物资产等为主的另类资产;三是抓住新兴领域主题投资机遇,如科技、医疗、新材料、新基建等领域,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四是积极关注可持续投资,将可持续投资理念付诸行动,量身定制和创新可持续投资标准和策略,引领可持续投资实践。
全球不确定性的演绎和应对
—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2秋季峰会”上的演讲
居 伟 民
我以“全球不确定性的演绎和应对”为题,与大家作四个方面的探讨交流。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经济形势和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脆弱,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上升。
一是全球宏观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风险因素、通胀水平和加息力度历史罕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主要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刺激的“后遗症”逐步显现,地缘政治更加动荡,风险因素历史罕见。由于全球供需循环受到严重干扰,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快速上涨,部分国家“物价—工资”螺旋上升,通胀水平历史罕见。目前,美欧面临40多年来最严重通胀,8月美国和欧元区CPI分别同比上涨8.3%、9.1%,这在疫情前是不可想象的。IMF预测,2022年发达经济体平均通胀水平将达6.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达9.5%。为抗击通胀,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加快收紧货币政策,连续出台超预期加息举措。今年以来,美联储、欧央行已分别累计加息300个、125个基点,加息力度历史罕见。长达数十年低通胀、低利率、低波动的宏观环境面临拐点。世界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多家国际机构先后调低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世界银行最近报告表示,2023年可能会出现全球性衰退。
二是国际金融市场更趋动荡脆弱。当前,宏观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周期快速转换,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更加脆弱、更加动荡。一方面,短时期内利率快速上升引发全球股市、债市、汇市持续动荡,市场波动幅度超出预期。今年以来,MSCI全球股票指数和彭博全球债券指数分别下跌约20%、10%。持续加息引发资金避险,跨市场、跨币种、跨资产类别的资本流动大进大出。今年以来全球新兴市场债券基金已经净流出接近600亿美元,一些经济体面临严峻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主要央行加息节奏趋同,股票和债券等公开市场资产价格总体呈现同向波动,大类资产收益相关性上升超出预期,传统投资模式的风险分散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各国政策应对面临多难权衡。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融资成本快速上升,处于历史高位的全球债务水平恐难以持续,全球债务结构性风险凸显,部分经济体、行业企业和家庭债务风险值得高度警惕。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5月,全球债务总和超过300万亿美元,是同期全球GDP的3.5倍,其中31个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债务总额达99万亿美元,10年间翻了一倍多,处于历史最高水平。面对居高不下的债务水平,各国政府在抑制通胀和维持经济稳定之间艰难寻找平衡点,化解债务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未来支持经济复苏的财政扩张或将受限,国内政策协调难度明显加大。另外,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滞胀”时期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相比,近几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政策协调难度明显加大。
四是气候变化、贫富分化、地缘政治和信息科技等非传统风险交织叠加。近几年,各种严重自然和环境灾害发生的概率和频率越来越高,对经济金融造成突发性冲击,气侯与环境恶化风险需要高度关注。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复苏分化,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很多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粮食和能源危机此起彼伏,投资环境不稳定的风险需要高度关注。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加剧,贸易争端与经济制裁增多,内顾倾向的监管风险需要高度关注。全球经济和跨境投资在享受信息化、数字化红利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金融稳定挑战和治理难题,新兴科技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不确定会带来挑战,也将催生变革。当前,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酝酿,全球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调整关键期,孕育着新的重大投资机遇。
一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持续演进。疫情反复冲击虽影响了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但也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以5G技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点蓬勃兴起。主要经济体加强转型战略布局,加快建设新基础设施,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力度,推动新兴技术迭代更新和跨产业协同,新的投资热点正不断涌现。根据《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统计的47个国家情况,2021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达到15.6%,占GDP比重达到45%,全球面向实体经济的工业与产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成为各国的共同探索方向。
二是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兴未艾。近年来,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全球正迎来一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和技术变革。主要经济体纷纷推出绿色转型和可持续投资计划,全球主要投资机构也聚焦清洁交通、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等领域调整投资方向,不断拓展能源转型和绿色环保等产业的投资边界。据IMF统计,2015至2019年,全球对化石燃料行业进行撤资的投资机构数量从300家上升到900家,新能源领域投资和产业转型方兴未艾。
例如,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统计,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的净增长全部来自电动汽车,电动汽车销量年度同比增长一倍,达到660万辆;有关机构预计2050年全球氢能市场总规模将超过1万亿美元,相关产业链投资前景广阔。当然,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难以一蹴而就,要防范市场一致性“顺周期”行为可能引发的投资风险。
三是区域合作为国际投资合作提供新平台。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治理赤字扩大,国际金融信用基础遭到破坏,导致区域合作受到更大青睐,为国际投资合作带来新支撑。今年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5个成员国的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未来,区域内将最终实现90%以上的货物贸易零关税,为增强区域市场吸引力和促进国际投资合作注入新动能。同时,“金砖+”模式不断深化拓展,金砖合作机制逐步成为重要合作平台,在搭建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加强供应链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广阔合作空间。
四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催生新契机。受保护主义抬头和地缘政治冲击等因素影响,公共安全风险、分散集中度等因素在产业链重构中被充分考虑,预计未来全球产业链或将趋于缩短,关键行业、重点环节可能出现多元化、区域化、本土化倾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产业链重构的过程中,本身丰富的劳动力也将形成巨大需求,为全球投资布局调整带来新的机遇。据预测,到2025年,新兴市场制成品消费量占全球2/3,将带来全球价值链地理分布的大量转移投资。
财富管理只有拥抱全球经济金融大变革、大调整,才能有效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一是坚持长期投资理念。本世纪以来,历经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疫情冲击等一系列市场动荡,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接受并积极践行长期投资理念。面对剧烈市场波动,以主权财富基金和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机构投资者,通过承受短期的市场波动,把握长期趋势,努力追求更高的长期投资回报。2017至2021年,主权投资机构的投资持有年限已从6.9年增长至9.7年,对获取长期稳定收益的偏好更加明显。
二是优化资产配置结构。面对新的投资环境,传统股债等公开市场资产回报走低,以私募股权和实物资产等为主的另类资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主权投资机构为例,其另类资产的配置比重从2014年11.9%升至2020年23.8%,其中实物资产占比超过一半。在通胀中枢抬升的新形势下,预计另类资产将继续受到追捧。
三是抓住新兴领域主题投资机遇。今年以来,在通胀高企和紧缩货币政策的形势下,成长型资产估值承受更大压力。但伴随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相关行业主题投资前景良好,科技、医疗、新材料、新基建等领域中,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四是积极关注可持续投资。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机构将可持续投资理念付诸行动,量身定制和创新可持续投资标准和策略,引领可持续投资实践。目前,全球已有33家主权投资机构在投资管理框架中加入可持续发展因子,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存量已超过750亿美元。
面对全球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各国需要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共赢,携手共同应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以有力举措推动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仅中国受益,也有力促进了全球繁荣。我们相信中国将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
作为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一直遵循长期投资、财务投资理念,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原则,持续推动对外投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多元化资产配置,致力于获取长期投资收益,积极助力投资所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中投公司愿用责任担当引领发展,与国内外合作伙伴深化务实合作,共赢美好未来,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作出应有贡献!
-
GAMF研讨会 | 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及未来应对
近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举办了“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及未来应对”专题研讨,GAMF理事长、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出席会议并作总结发言。香港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GAMF总干事、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IMF原副总裁、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光大集团副总经理王毅作点评发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等专家出席会议并作讨论发言。
-
GAMF2022 秋季峰会 | 寻找不确定性下的确定性
9月24日,由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 举办的“2022秋季峰会——寻找不确定性下的确定性”在京成功召开。峰会以今年以来全球局势动荡,黑天鹅事件不断,地缘冲突,新冠病毒变异,气候异常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为背景,邀请政府部门与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金融行业领袖及专家学者就当前国计民生、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等热点议题发表真知灼见。
-
GAMF研讨会丨全球市场展望与投资策略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举办“全球市场展望与投资策略”专题研讨会,邀请机构投资者及专家学者,共同就目前高通胀环境下的经济形势展望、各类资产表现和资产配置策略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高盛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Andrew Tilton,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全球信用主管Christian Stracke,摩根资产管理亚太区首席市场策略师许长泰,中国平安资产管理(香港)副首席投资官张龑,法巴资管亚洲多资产与量化解决方案主管Tina Yao,景顺亚太区全球市场策略师David Chao作专题发言;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Geoffrey Rubin,中投公司副总经理兼副首席投资官郭向军作点评发言;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KKR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参与讨论;GAMF总干事、孙冶方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作总结发言。 -
GAMF研讨会 | 美联储加息外溢效应显现,全球金融稳定将何去何从?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些经济体的宽松货币政策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和逆全球化等因素,导致全球通胀高企。美联储于今年3月开启了加息进程,这无疑将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全球金融稳定带来挑战。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与CFA协会(CFA Institute)于近日联合举行线上闭门会议,邀请中外资深专家学者围绕通胀形势与美联储政策目标、加息的外溢效应、全球金融稳定及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等话题进行圆桌交流。
参会的中方嘉宾包括GAMF理事长、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胡晓炼,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外方嘉宾包括美联储原副主席Don Kohn,IMF原首席经济学家、CFA协会系统性风险委员会联席主席Simon Johnson,CFA协会首席执行官兼总裁Margaret Franklin。GAMF秘书长刘喜元与CFA协会中国区总经理张一作开场发言。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周皓主持。 -
GAMF 研讨会 | 中概股如何破局
2022年3月26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组织召开“中概股如何破局”专题研讨会,邀请政府和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企业代表、机构代表及各界专家,就市场关切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
-
GAMF 研讨会 | 俄乌危机下的国际形势与全球市场
2022年2月27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组织召开“俄乌危机下的国际形势与全球市场”专题研讨会,对俄乌冲突接下来的演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及经济金融市场的影响、对我国的溢出影响及应对措施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关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负责人与金融机构代表参加了会议。